“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真是我写的?”
王勃一时间有些沉默,但是天幕总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作假,他只当是……
“想来是几十年后所作的吧?”
有些心虚的,仿佛有些偷窃之感,王勃知道,他怕是一下子闻名于天下了,可是……他现在明明什么都没有做。
“即便如此,这千古第一骈文之名,王勃,也愧不敢当……”
“……”
万朝观众聊起这千古第一骈文,许多古人也还是记录,尝试背诵起来。
许多与王勃同时代的,不禁讨论起这王家少爷,或是羡慕,嫉妒,或是感慨。
王勃父亲王福畴此刻也是看着天幕,喜笑颜开的摸着胡子。
“子安真是我王家麒麟儿,千古第一骈文,哈哈哈,好好好!”
大唐。
李治认真的通读了一遍刀笔吏记录下来的《滕王阁序》,通读一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治不禁皱眉,一时间语塞。
他不禁又看向身旁的武则天。
一时间垂头低叹了口气。
“天幕虽不多说朕之事,但是相关者,似乎却从未听到什么好消息……”
这王勃确有奇才,不过却早就被他驱逐出长安城。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王勃在沛王府的一篇《檄英王鸡》,觉得其是在暗讽皇子之间权力斗争,惹恼了他,被其驱逐,结果这天幕说对方写出了千古第一骈文……
这千古第一的说法究竟是否合适暂且不论,不过此文他通读一遍之后,的确觉得大气磅礴,价值连城……
这不是侧面再次证明他的眼光和行为有问题吗……
这特么就尴尬了。
“来人去召王勃回……”
“算了,算了……”
刚想要说召王勃回京,但是总觉得这种直截了当的行为也有些不妥的李治摇了摇头。
“这天幕真是会给朕惹麻烦。”
有些扫兴的甩了甩袖子,李治有些心情不好的回房间不再看了。
毕竟如果是他自己知道了这王勃的能耐,再次召回倒也好说,只是这天幕说出其才,自己再收回成命,那就不合适了。
还是先避避风头,以后再说吧。
反正这王勃还年轻着,以后还能活很长时间呢,有的是机会。
《中日军力对比》
看着这不同寻常的标题,万朝古人都不禁有些诧异,这画风转换的有些太快了些。
“说的是什么时候的?”
“抗战时期吗?”
大明,朱棣喃喃自语说着。
他还是对这类军事题材比较感兴趣,至于什么科技,文学的,前者是看不懂,后者是不感兴趣。
【来看这张图,这张图是日本人自己做的,右下角呢有一行小字,翻译过来就是基于令和七年的《防卫白皮书》,令和七年就是2025年】
【也就是说,这就是眼下的对比。】
大明。
朱元璋一下子清醒了起来,刚刚那什么千古第一骈文,他实在是兴趣平平,而且是之前朝代的,甚至连记录都不用记,只要知道后人将这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评选为千古第一骈文就好了。
而且根本无关紧要。
但是现在……
“日本人?”
“那群倭寇做这个对比是什么意思?”
“又想要有什么小动作吗?”
敏锐的朱元璋瞬间察觉到了问题,虽说不是他这个时候的事情,不过类似这样的事,即使是后世的,他也十分感兴趣。
“2025年的,那就是苏瑾现在生活的时间了。”
“难道是要打仗了吗?”
“这群倭寇还贼心不死?”
对于这种和后世‘共同’的敌人,朱元璋毫不掩饰自己的‘恶意’,早就计划好了日后肯定要东征一次日本。
“爹,您看。”
瞧见老爹有些生气,一旁的朱标小心翼翼的递上了一张记录着一次天幕讲述的内容的锦帛。
上面写的是各国军力排名。
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英国、韩国、法国、日本、阿联酋、以色列。
排名由前到后。
“爹,这上面有几个版本的,因为后人对于各国实力的排名也争论不休,所以就全都记录下来了。”
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
美中俄日英德法印加澳
……
连续看了数个版本,朱元璋眉头紧皱。
“天幕虽说讲了这后世华夏基本能够排名第二,但这日本的排名也的确不低。”
“如此弹丸小国……”
刚想要怒骂两句,朱元璋又想起后世的军事实力,靠的是后世的科技,这方面还真说不好。
大秦。
“冯卿,你说,若是六国拿自己对比我大秦,是作的何种心思?”
讨论到军事,嬴政可就不困了,这东西比文学有意思的多。
“陛下,自然是研究其自身能够抗衡我大秦。”
冯去疾恭躬敬敬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我大秦兵马天下第一,他又哪来的胆子呢?”
这个问题也不必多想,冯去疾忙道:“一国之力自然不敢,不过……六国合纵,也不是一次两次……”
“陛下,臣看这后世的华夏所处的形势,倒是与昭襄王时期的大秦有所相似。”
“中美两国,就是秦国与齐国,东西二帝。”
“其馀诸国,皆不是对手。”
闻言,嬴政笑了笑,摇了摇头。
“且看吧。”
“说的是什么。”
说到底,也是因为天幕突然讨论这个话题,他们想的多了些,具体什么原因,还不清楚呢,也许只是随手作的对比图呢?
大唐。
贞观群臣们也都警觉了起来,立刻从刚刚讨论《滕王阁序》时的惊叹和嘻嘻哈哈中抽取出来,一时间无比严肃。
这种军事话题,他们自然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2025年的对比吗?”
“朕倒是要看看。”
“上次那2024与1937的一个孩童的对比画面,朕可是记忆犹新。”
李世民目光如刀,情绪也跟着冷厉起来。
跨越千年,他依旧能够从来自后世的画面中,感受到倭寇侵略后世华夏而带给他的愤怒。